
明朝洪熙元年(1425年),在位仅十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突然驾崩,其子朱瞻基继位,史称明宣宗。这位新君登基伊始,便做出一个重要决定——将太常寺卿杨溥调入内阁任职。
当时的内阁共有五位重臣:杨士奇、杨荣、黄淮、金幼孜和杨溥。随着时间推移,黄淮告老还乡,金幼孜病逝,到宣德六年(1431年)时,内阁仅剩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三人。这便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杨内阁。
明代才子王慎中曾赞叹道:我虽晚生,但常听前辈们说,自太祖、成祖之后,论治国之才,当属'三杨'最为杰出。这番评价可谓至高无上。
展开剩余81%三杨各有特色:杨士奇为首,人称西杨;杨荣次之,称东杨;杨溥居末,号南杨。其中杨溥最晚入阁,却最长寿。今天,我们就来细说这位南杨的传奇人生。
建文二年(1400年)春,尽管靖难之役战火纷飞,南京城仍如期举行科举。这年录取的110名进士中,竟有五人后来入阁拜相,包括胡广、杨荣、杨溥、金幼孜和胡濙。可惜建文帝未能善用这些人才,杨溥便是其中之一。
据《明史》记载,杨溥字弘济,湖广石首人。他自幼聪颖过人,学识渊博。建文元年中举时,主考官胡俨阅其文章后惊叹:此子必成董仲舒之才!次年殿试,28岁的杨溥高中二甲第十八名,与杨荣同授翰林编修。此后两年多,他一直默默无闻地在翰林院任职。
建文四年(1402年),燕王朱棣攻入南京。面对改朝换代,翰林同僚们各寻出路:榜眼王艮选择殉节,杨荣则主动投靠新主。而杨溥既不殉节也不逢迎,因此未得朱棣重用。
转机出现在永乐二年(1404年)。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后,经胡俨等人推荐,杨溥被任命为太子洗马,负责辅导太子读书。一次,太子盛赞汉代名臣张释之敢于直谏,杨溥却提醒道:张释之固然贤能,但若非汉文帝宽厚仁爱,他也难展抱负。随后,他特意整理汉文帝善待臣子的事例供太子研习。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,对后来朱高炽成为仁君影响深远。
从永乐二年到十二年(1414年),杨溥在东宫任职十年。这期间,汉王朱高煦不断构陷太子。永乐十二年北征归来时,朱棣因太子迎驾迟缓震怒,将东宫属官尽数下狱。杨溥在诏狱中度过十年光阴,却坚持研读经史,展现出惊人的意志力。
永乐二十二年(1424年),朱棣驾崩,朱高炽继位后立即释放杨溥,任命为翰林学士,后升太常寺卿。洪熙元年(1425年),仁宗将内阁印信交予杨溥,嘱咐他不仅要辅佐学问,更要协助处理政务。这时的杨溥虽非正式阁臣,却已掌握实权。
可惜仁宗在位仅十月便驾崩。宣宗继位后,杨溥正式入阁。随着时间推移,到宣德六年(1431年),三杨格局最终形成。三人各有所长:杨士奇持重老成,杨荣善断军务,杨溥则以谨慎周全著称。他们通力合作,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世。
杨溥为人谦逊,即便官至首辅,遇见小官也会恭敬行礼。有个故事很能说明他的品格:其子从老家来京,抱怨天台县令范理招待不周。杨溥非但不怒,反而考察后发现范理是能吏,接连提拔他。后来范理在杨溥墓前痛哭感恩,成为一段佳话。
宣德十年(1435年),年幼的英宗继位,三杨与太皇太后张氏共同辅政。但随着正统五年(1440年)杨荣去世,七年(1442年)张太后驾崩,朝局开始变化。宦官王振得势后,杨士奇因儿子犯罪被迫致仕。独木难支的杨溥虽任首辅七年,却难挽颓势。
正统十一年(1446年),75岁的杨溥在忧患中离世。三年后,土木堡之变爆发,明朝由盛转衰。作为三杨中最后一位逝者,杨溥见证了盛世的余晖与衰落的开端。
这位历经五朝的老臣,用一生诠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。读懂杨溥,就能理解三杨何以能开创盛世;而他的晚年际遇,也预示着明朝衰落的必然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